從沙漠到大海——追記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的搶救守護者萬桐書先生
2023-02-16 09:10:45 來源: 天山網-新疆日報原創(chuàng)
1951年3月,,從北京前往新疆前,萬桐書一家三口合影(資料片),。
上世紀50年代,萬桐書(左二)與同事在南疆收集整理十二木卡姆(資料片),。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李楊 銀璐 任江
“木卡姆是黎明的晨風,,
是世間套曲的前奏。
百靈在她面前也覺得慚愧,,
世人難以評價她的價值……”
第一次聽到這種旋律時,,萬桐書還是個28歲的青年。盡管聽不懂少數民族語言的歌詞,,他卻仿佛觸摸了一個全新的藝術世界,,那么美,那么神奇,,吸引他忘我地投身其中,。
從此,他奔走于天山南北,,穿越大漠戈壁,,穿越草原雪山,穿越寒冬酷暑,,只為一件事——搶救木卡姆,。
這一走,就是70多年,。
曾經,木卡姆一度瀕臨滅絕,,正像他早年穿行的荒涼沙漠,。
而今,“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已蜚聲全球,,恰似他晚年面對的豐盈大海,。
這項文化瑰寶絕境逢生,譜成了一段傳奇故事,。音樂學家萬桐書畢生守護瑰寶,,也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一)
1923年,,萬桐書出生在湖北漢口英租界,,自幼酷愛音樂,在軍閥混戰(zhàn)、日寇入侵的動蕩中度過了少年時代,。
1938年初春,,日軍飛機空襲武漢三鎮(zhèn)。在江漢關大樓,,著名音樂家冼星海指揮萬人高唱“用我們無窮的威力保衛(wèi)大武漢”,。15歲的萬桐書站在人群中,攥緊拳頭,,血脈僨張,,由此立下音樂報國之志。
新中國成立后,,萬桐書成為中央音樂學院的青年才俊,。他又能唱歌,又會作曲,,還精通多種樂器,,以出眾的音樂才華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他的妻子連曉梅,,也是一位“音樂才女”,。正當人們期待著他們雙雙攀上藝術創(chuàng)作的高峰時,他們的職業(yè)乃至人生道路卻忽然扭轉了方向,。
1951年3月,,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呂驥把萬桐書找去:“組織準備派你到新疆工作。新疆有一套音樂叫作十二木卡姆,,快要失傳了,,得馬上搶救?!?/p>
十二木卡姆,?那是什么?萬桐書一臉茫然,。
更茫然的是連曉梅,。聽到丈夫的轉述,她的第一個問題是:新疆在哪里,?
(二)
也是1951年3月,,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南緣,風沙遮蔽了天空,,巴旦木的花蕾在枝頭瑟瑟發(fā)抖,。
喀什老城吾斯塘博依老街的盡頭,一位七旬老者步履蹣跚,,踽踽獨行的影子在夕陽中越拉越長,。他邊走邊唱,,那略帶沙啞的歌聲已被大漠風沙打磨了不知多少歲月:
“我拼力在戈壁上四處奔走,
苦苦探尋為的是如愿以償……”
他叫吐爾迪·阿洪,,他唱的便是十二木卡姆,。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一種融歌、舞,、樂于一體的獨特綜合藝術形式,,基本成型于16世紀中葉,經過400多年的傳承演化,,以豐富的音樂語言反映著維吾爾族歷史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木卡姆吸收大量中原音樂元素,同時也極大豐富了中原音樂,。它包括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其中,十二木卡姆因規(guī)模最龐大,、結構最完整而最具代表性,。
然而,在舊社會,,木卡姆藝人被視為下等人,,受盡地主權貴的欺辱,四處流浪,,朝不保夕,。在生活困苦中,老藝人日漸凋零,。最后,,能完整演唱全套十二木卡姆的,只剩了吐爾迪·阿洪一個,,連他的兒子都做不到,。
時任新疆省副主席賽福鼎·艾則孜偶然得知這一情況,十分震驚,,到北京時當面向周恩來總理作了匯報。周總理當即表示,,中央將給予大力支持,,這樣的寶貝一定要搶救!
(三)
搶救藝術瑰寶,,必須派全能型音樂人才,。根據原文化部,、中央民委的要求,中央音樂學院反復甄選,,最后重任落在萬桐書身上,。
抱著只有1歲大的女兒萬史迅,萬桐書夫妻倆從北京踏上西去的列車,。他們又忐忑又興奮,,像那個年代無數青年一樣,被建設新中國的豪情激勵著,,對未來充滿了夢想,。
先坐火車,又倒汽車,,再乘飛機,,他們幾經輾轉,終于到了迪化(今烏魯木齊),。飛機是當時的中央民委專門給他們協調的,,因為他們到蘭州后得知,去往新疆的路上還有殘匪出沒,,所以上級派了一架軍用飛機接上他們,。
來機場接站的,是一駕當地俗稱“六根棍”的馬車,。馬兒小跑,,鈴兒叮當,萬桐書一家迎著春風駛入城門,。
忽然間,,維吾爾族馬車夫唱了起來。那是萬桐書從未聽過的一種曲調,,歌詞雖然聽不懂,,明快的節(jié)奏、歡快的情緒卻一下就打動了他,。
“這是什么歌,?”他問??墒邱R車夫也不清楚,,只知道家鄉(xiāng)人人都會唱幾段。萬桐書跟著學唱,,馬車在歌聲中輕快前行,。
安頓好住處,萬桐書開始熟悉這座城市,。他們當時工作的維哈劇團附近,,有個湖名叫紅湖,,湖畔綠樹成蔭,其中有一棵百年古樹,,枝葉繁茂,,遮天蔽日。工作之余,,萬桐書有時會去那里走走,。
一天傍晚,他又來湖邊散步,,還沒走到古樹旁,,就聽見一陣琴聲、鼓聲,、歌聲,,那歌聲馬上讓他想起了馬車夫的歌唱。萬桐書駐足細聽,,很快沉醉其中,。一曲唱罷,一曲又起,,明顯是另一位歌者,,曲調、伴奏也別有韻味,。幾位歌者就在百年古樹下,,萬桐書沒有走近,遠遠傾聽,,不忍驚擾他們,。
第二天傍晚,萬桐書早早吃了晚飯,,又來到古樹附近,,悄悄聽了一晚。從那曲調中,,他聽出了歡快,、憂傷、沉吟,,聽出了悲歡離合,、人生百態(tài)。
第三天,,萬桐書忍不住要弄清樹下的歌者究竟是什么人,。一問方知,他們就是從新疆各地請來錄制十二木卡姆的幾位民間藝人,,他們演唱的正是新疆維吾爾族“萬歌之源”——木卡姆,。
其中有位老人,中等身材,,長須濃眉,,戴一頂巴旦木花帽,身穿紫綠相間的彩條袷袢,。塔克拉瑪干的太陽給了他古銅的臉色,,臉上的紋理像天山般峽谷縱橫,深褐色的雙眸炯炯有神,。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吐爾迪·阿洪。
來自首都的青年音樂學家和揚名邊疆的民間大師就這樣相逢了,。語言不通不是障礙,,音樂就是他們共同的語言。吐爾迪·阿洪給萬桐書演唱十二木卡姆,,萬桐書為吐爾迪·阿洪拉小提琴,。他們朝夕相處,很快成了忘年交,。
吐爾迪·阿洪是十二木卡姆故鄉(xiāng)一個音樂世家的第五代傳人,,6歲學樂器,12歲學十二木卡姆,,20歲能獨立演唱,。十二木卡姆的幾百首歌曲、幾千行詩,,全都融在他的血脈里,。
錄音還不能馬上開始,因為當時全新疆都沒有一臺錄音設備,,怎么辦,?
心急如焚的萬桐書向北京求助,上級部門在全國展開搜尋,,最后從上海買到一臺鋼絲錄音機,,據說是美軍撤離中國大陸時留下的處理物資。
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組正式成立,,萬桐書任組長,,音樂家劉熾和他的弟弟劉烽,作曲家丁辛,、詩人克里木·霍加等人都是成員,。
一切就緒,準備錄音,!不料,,用電又遇上了麻煩,。迪化當時電壓不穩(wěn),錄出的聲音忽高忽低,。幸好廣播電臺幫忙,,弄來一臺手搖發(fā)電機,又將播音室讓給工作組用,。當時條件有限,,但當地黨組織和政府部門想方設法,為他們解決了各方面困難,。
1951年8月10日,,吐爾迪·阿洪拿著薩塔爾琴,來到錄音機前坐下來,,開始試音定調,。他的兒子吾守爾·吐爾迪坐在旁邊試鼓。
第一次錄音開始了,。
(四)
“我深深投入木卡姆,,
使之縈回于心。
若耽于愛的憧憬,,
即彈奏于伊人尊前……”
吐爾迪·阿洪放聲高歌,。歌聲中,有對大自然的禮贊,,有曠野上的奔跑與呼喊,,有鬼魂的嗚咽,有愛的憂傷與狂喜……
老人緊閉雙眼,,揮臂拉琴,,身體隨著節(jié)奏緩緩搖擺。
他在演唱一個曲調時是不能中斷的,,操作手搖發(fā)電機的機務組師傅一秒鐘也不能停歇,,一直在勻速搖動。一曲終了,,操作者汗流浹背,。一天下來,手臂酸痛,,動彈不得,。電臺又調來3名師傅,趁著換曲的間隙輪流操作,。
當天的錄音結束了,,萬桐書走到吐爾迪·阿洪面前問道:“您在演唱時,為什么總是閉著眼睛?”
老人答,,以前自己流浪賣藝,,從小就見慣了富人的冷眼,絕不敢抬眼直視出錢的巴依老爺和太太,。
聽罷此言,,所有人都沉默了。
良久,,萬桐書說:“現在是新中國了,人民當家作主了,,大家都是國家的主人,。請您放開唱、放開演吧,!”
老人第一次聽見自己的歌聲從機器里傳出來,,既好奇又激動。他用長期撫弦磨平了指紋的指頭,,輕撫著鋼絲錄音機,,深凹的眼眶里噙滿淚水。
十二木卡姆全曲唱完需要近20個小時,。錄音持續(xù)了兩個多月,,直到10月下旬才結束,成果是24盤鋼絲錄音帶,。這是新中國第一次對十二木卡姆進行完整記錄,。
伴著木卡姆的曲調,萬桐書和連曉梅的第二個孩子降臨人世,,是個可愛的男孩,。這雙重的收獲,帶給夫妻倆巨大的幸福,。
(五)
錄音只是個開頭,,更繁難的工作還在后面,那就是記譜,。
萬桐書是學西洋音樂出身的,,熟識十二平均律,這種律制和木卡姆的律制完全不同,。尤其木卡姆在樂律,、樂調、節(jié)拍,、節(jié)奏,、旋律等方面異常豐富和復雜,用五線譜為木卡姆記譜極為困難,很多音符根本無法標注,。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萬桐書大量查閱國內外音樂參考資料,開創(chuàng)性地編制了順滑音,、吟音等標注符號,,還創(chuàng)編了手鼓二線譜。后來,,這些創(chuàng)新被廣泛認可和使用,。
為了弄懂一句曲譜,他往往要反復放幾十遍錄音,。鋼絲錄音機的錄音介質是如同發(fā)絲一樣細的鋼絲,,在多次反復聽后很容易斷,稍有不慎就亂成一團麻,,一個星期都難以整理好,。換個人,很快會被搞得心煩意亂,,萬桐書卻有無限耐心,,一臉淡定地面對“亂麻”,聚精會神地一段一段清理,、捋直,,繞成圈,再接起來,、繼續(xù)聽,。
那時迪化每天只供5小時的電,到凌晨3點就停電了,。萬桐書和連曉梅每晚都爭分奪秒地記譜,。
萬桐書守在錄音機邊側耳細聽,飛快地記,。連曉梅則控制著一臺變壓器,,調整電壓。二人精神緊繃,,片刻也不敢放松,。
他們新生的孩子3個月大時患了急性肺炎。大夫說必須住院治療,,可萬桐書夫婦放不下記譜工作,,也不能留下一個人在醫(yī)院照料孩子,因為另一人無法單獨完成記譜,。他們軟磨硬泡,,求大夫給孩子開藥,帶回家服用。
一天晚上,,給孩子喂了藥,,夫妻倆就專心記譜。凌晨停電時,,他們聽著孩子不再咳嗽,,便精疲力盡地去睡覺。
第二天一早,,這個家里突然傳出撕心裂肺的哭喊聲,。
那個肉嘟嘟的小男孩再沒有醒來……
萬桐書釘了一口小木箱,抹一把淚,,揮一下錘子,,然后把孩子的遺體小心翼翼地抱進去,安葬在一處山坡上,。
當晚,一來電,,夫妻倆又在各自的機器前坐下,,繼續(xù)記譜。
因長期用左胸抵桌,,萬桐書的左胸部變形了,,眼睛也高度近視。錄音機的旋鈕被磨得锃亮,,而他左手手指磨出厚厚一層繭,,最后不能彎曲,左胳膊也抬不起來了,。連曉梅勸他去醫(yī)院,,他不同意,還罵妻子拖后腿,。連曉梅委屈地偷偷抹眼淚,。哭完,,她還是跑去醫(yī)院開了外用的藥,,幫萬桐書擦在手臂和手指上。萬桐書的筆記,、曲譜大多是連曉梅謄寫的,。
用了將近5年時間,萬桐書夫婦終于完成了這項枯燥艱辛的工作,。
1954年,,市場上有了磁帶錄音機,為了完整保留一套音響效果更好的十二木卡姆,萬桐書邀請吐爾迪·阿洪老人再次錄音,。工作組請來一些翻譯家,、維吾爾族詩人、音樂家共同參與翻譯配詞,,逐字逐句把察合臺語唱詞翻譯成現代維吾爾文,。吐爾迪·阿洪演唱的十二木卡姆,最終審定收錄樂曲340首,、歌詞2990行,。
1956年8月,萬桐書將這套成果帶到北京,,立刻引起關注,。上級認為這是中國音樂史上的大事,決定出版十二木卡姆的樂譜和唱片,。
萬桐書興奮極了,,一回到新疆就想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吐爾迪·阿洪??墒?,人們告訴他,老人已經去世了,。
(六)
有一回,,萬桐書去南疆時路過吐爾迪·阿洪的家鄉(xiāng),特地到他的墳前拜祭,。
那個用木卡姆歌頌愛情,、錄音時總是反復問“要不要再唱一遍”的老藝人宛在眼前,萬桐書不禁淚流滿面,。
附近有鄉(xiāng)親聞訊而來,,不禁好奇:這個面容清癯、戴著眼鏡的漢族人,,是吐爾迪大師的什么人,?
當知道他的身份后,有人大喊起來:“您就是萬桐書,!吐爾迪大師在演唱中頌揚過您,,說您是十二木卡姆的樂魂!”
原來,,回到家鄉(xiāng)后,,吐爾迪·阿洪常常想念萬桐書,就寫了一首名為《樂魂》的歌,,用十二木卡姆曲調演唱:
“我時時想念一個人,,
一個搶救十二木卡姆的人,。
有了他的錄音和記譜,
我的木卡姆才不會死去,。
有了他的存在獻身,,
木卡姆才會傳向全世界。
他是十二木卡姆永生的樂魂,,
他的名字就叫萬桐書……”
1960年,,《十二木卡姆》樂譜兩卷集面世,那年7月底,,擺在了第三次全國文代會會場入口的展臺上,,引得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們紛紛贊嘆。
隨后,,這一重大文藝成果被國內各大媒體爭相報道,,還有國外報紙給予整版展示,盛況轟動一時,。
當時,,維吾爾族傳統樂器和演奏都是藝人心手相傳,缺少理論總結,,初學者不易掌握,。萬桐書就在連曉梅的提醒下,運用自己多年來繪制的樂器草圖,、記下的筆記,編寫了《維吾爾族樂器》一書,。維吾爾族17種傳統樂器的源起,、演變及演奏方法從此有了系統闡釋和介紹,成為中國器樂史研究又一件開創(chuàng)性工作,。
(七)
在新疆,,大街小巷、茶館飯鋪,、村鎮(zhèn)巴扎,,驢車上、駝隊中,、篝火邊,,處處都能聽到木卡姆的旋律。嬰兒在木卡姆的歡唱中降生,,年輕人在木卡姆的樂聲中喜結良緣,,走過苦難的老者在木卡姆的吟誦中重歸泥土。那琴弦上的家園,,容納著一生的喜樂悲愁,。
以演唱木卡姆為生的民間藝人,,被老百姓尊稱為“木卡姆奇”。他們走到哪里,,就把藝術感染力播灑到哪里,。
從1957年8月開始,萬桐書帶著普查小組的幾個人,,坐著敞篷卡車,,沿著昆侖山北緣到南疆各地尋訪更多的木卡姆奇。那時都是土路,,大卡車顛簸得厲害,,跑上一天,下車連腰都直不起來,。在塵土飛揚的鄉(xiāng)村小路上,,萬桐書鞋底磨破,腳趾流血,,他像駱駝一樣繼續(xù)走,。
在墨玉縣,有位80歲的老藝人叫帕塔爾·哈爾夫,,能演唱9套刀郎木卡姆,,可萬桐書三番五次上門,總是被拒之門外,。原來,,帕塔爾被人騙過。有個村霸,,叫他去宴席上表演木卡姆,。老人連唱三天,嗓子都唱啞了,,村霸卻說唱得不好,,一分錢不給。倔強的老藝人從此不再開口演唱,。
心結解開,,竟是通過一頭小毛驢。一天,,帕塔爾騎著心愛的毛驢去趕集,,驢卻被人偷走了,氣得他站在十字路口,,仰天高唱木卡姆,,發(fā)泄心頭的怒火。萬桐書帶著普查小組,,跟當地干部一起找回了小毛驢,。從萬桐書手里接過韁繩,,老藝人激動得熱淚盈眶。于是,,刀郎木卡姆第一次有了完整記錄,。
1982年,萬桐書又去搶救哈密木卡姆,。
有位叫阿洪拜克·蘇布爾的老藝人,,會唱全套哈密木卡姆,以前就與萬桐書相識,。二人多年后重逢,,老藝人已年過八旬,滿口的牙都快掉光了,。萬桐書帶他去醫(yī)院,,鑲上了牙齒。阿洪拜克精神大振,,唱歌的欲望又像火苗似的升騰起來,。十幾天內,老人演唱的哈密木卡姆被全部錄制,。
伊吾木卡姆是哈密木卡姆中的一個典型代表,,繼承了傳統的演唱方式和表演形式,又有獨特的風格,??墒且廖崮究返闹饕獋鞒腥酥焕纤嚾思αΑぐ⒌狭﹄[居深山,改名換姓,,20多年沒有演唱過,。
改革開放后,萬桐書問過許多人,,翻過許多山,幾經輾轉,,終于找到了他,,并送上一把嶄新的薩塔爾琴。吉力力緊緊地抱住了萬桐書,。直到這時,,鄰居們才知道,自己身邊竟然住著一位木卡姆大師,。
第二天,,村里布置了場地,請吉力力演唱,,遠遠近近的鄉(xiāng)親們都來了,。老藝人精神抖擻,,唱的是:
“我沉睡的木卡姆又被喚醒了,
我要和你一起重唱,,
讓木卡姆的歌聲傳遍四方……”
(八)
頭發(fā)倔強地直豎著,,嘴巴裂開口子,腳上的布鞋沾滿土,、看不出顏色,,記錄時隨地盤腿一坐——在萬桐書留下不多的照片中,大多是這樣的形象,。
渴了,,他就擰開隨身背的水壺喝一口,實在找不到水,,就喝路邊坑洼里的積水,。沒有住宿的地方就睡在汽車里,有時干脆窩在草堆里將就一晚,,甚至住過墳地,。他奔走在鄉(xiāng)間,不知疲倦,,哪里有老藝人,,就往哪兒鉆。
他長期營養(yǎng)不良,,體力透支,,一次在南疆收集音樂時胃病發(fā)作,大口吐血,。為了給他補身體,,當地老鄉(xiāng)送來燉羊肝,輪流喂他吃,。另一次,,他的背上長了大癤子,引起高燒,,縣城的醫(yī)療條件只能消炎除膿包扎,。他燒還沒退,又騎上毛驢去收集歌曲,。
老藝人們說,,萬桐書是木卡姆的救星,是他們最崇拜的木卡姆奇,。
“爸爸后來說,,不是木卡姆離不開他,而是他離不開木卡姆,?!比f桐書的小女兒萬靜回憶,。
令人費解的是,把全部身心都獻給了音樂的萬桐書,,在家里卻從不和自己的孩子談音樂,。
受家庭熏陶,萬靜也選擇了以聲樂為職業(yè),,可在她印象中,,父親從沒指導過她。
一個人將全部精力投入工作,,最后耗盡心神,,回到家不想再提工作一個字,只想喘口氣——萬桐書也許就是這樣,。
有一次,,一個工人想學唱歌,來找萬桐書指導演唱方法,,萬桐書教他用打哈欠的感覺來發(fā)聲,。一旁的萬靜聽到,也悄悄試了一下,,果然有效,。回學校后,,教她聲樂的老師很驚訝,,夸她的發(fā)聲大有長進。要強的萬靜說,,父親是搞音樂的,,新方法是他教的,心里卻有些難過,。
萬桐書不是個完美的父親,。萬靜說:“爸爸對我們來說是生疏的、嚴厲的,,我們甚至有些怕他,。他書房的東西,哪怕一張報紙,,我們都不敢私自動?!?/p>
萬桐書動不動就出差,,很少管教孩子。他家3個子女,,都有被寄養(yǎng)在武漢二叔家的經歷,。萬靜1歲就被送去,,6歲半才接回來。而大女兒萬史迅上幼兒園常是自己一個人去,,邁著稚嫩的小腿,,膽戰(zhàn)心驚地穿過幾條馬路。有一次,,天都黑了,,父母還沒來接她,幼兒園老師只好帶著萬史迅去萬桐書的單位找,,卻發(fā)現單位燈火通明,。原來那兩口子一直在工作,竟然把接女兒的事忘了,。
在萬桐書心里,,搶救木卡姆就是天大的事,其他事都要讓路,,親情也不例外,。然而,他對“別人家的孩子”卻充滿了耐心,。
他家附近,,有個維吾爾族少年,名叫努斯來提·瓦吉丁,。萬桐書家飄出的鋼琴,、小提琴聲,讓努斯來提迷上了音樂,。他也弄來一把小提琴,,每天在巷子里、房頂上拉琴,。
努斯來提和萬桐書的兒子萬史建是好伙伴,。“每次到他家里,,看到他爸爸那滿書柜關于音樂的書,,我的眼睛就挪不開了?!迸箒硖峄貞?。
一次,在萬史建的默許下,,努斯來提拿走了一本斯波索賓的《和聲學》,。這件他們認為神不知鬼不覺的事,很快被萬桐書發(fā)現了。
“你就是那個半夜拉琴的娃娃,?”萬桐書嚴厲地問,,同時上上下下打量努斯來提,隨后,,讓他常來家里學音樂,。
在那間狹小的書房里,努斯來提跟著萬桐書學會了演奏小號,、小提琴,,掌握了豐富的音樂理論知識。后來,,曾經的“房頂少年”考上了天津音樂學院,,成長為新疆著名音樂家。
自然而然,,木卡姆成為努斯來提音樂靈感最重要的源泉,。從畢業(yè)作品交響組曲《沸騰的天山》開始,到交響樂《木卡姆序曲》《烏扎勒木卡姆交響組曲》,,交響詩《故鄉(xiāng)》,,努斯來提不斷探索木卡姆音樂“交響化”。
(九)
在木卡姆的歌聲里,,萬桐書來到新疆,,當年風華正茂。
在木卡姆的余韻中,,萬桐書堅守西部,,漸漸年華老去。
孩子們先后去東部內地定居,,一次次勸父母同去,,可他們難以割舍,這片廣袤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音樂藝術已和他們的生命融為一體,。
然而,,萬桐書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75歲時不得不和妻子遷居內地,,與子女同住,。
臨行前一天,他從書桌抽屜深處摸出了一盒沒有封皮的磁帶,,在手里握了好長時間,,然后拿起電話,叫學生地力下提·帕爾哈提來一下,。
地力下提是萬桐書很欣賞的學生,,那時在新疆藝術研究所工作,。來到老師家里,他看見老師正坐在已打好的大大小小的包裹中間,。萬桐書把那盤磁帶遞給了他,平靜地笑笑說:“這是我收集的一些很有特點的木卡姆樂曲,,我還沒有想好它們屬于十二木卡姆中的哪一部,,留給你研究吧?!?/p>
后來成為新疆木卡姆藝術團團長的地力下提回憶,,接過磁帶那一瞬,手心微微沁出了汗,,他知道自己接過的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一時間,地力下提千言萬語涌上心頭,,話到嘴邊,,只剩了一句:“您放心?!?/p>
不久,,福建廈門的一個小區(qū)里,多了一對看似平常的老人,。鄰居們稍感特別的是,,那位老爺爺出門散步、取報紙時,,常帶著個小錄音機,,里面播放的是一種誰也聽不懂的歌曲。
2005年11月,,“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
得知消息的那一刻,82歲的萬桐書慢慢走進了書房,,打開錄音機,,聽起最愛的《拉克木卡姆》選段。窗外,,海風拂面而來,,他輕閉雙眼,隨著旋律點頭,,抬起右手流利地打著節(jié)拍,。
2023年1月9日,萬桐書閉上的眼睛再也沒有睜開,。99歲的音樂學家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了最后一個休止符,。
他的墓碑坐落在面朝大海的山坡上,四周草木蔥蘢,遠方碧波蕩漾,。時而驚濤呼嘯,,時而微瀾淺吟,大海也像一首永遠唱不完的歌,。
此時,,在數千公里外的新疆木卡姆藝術團劇場,努斯來提創(chuàng)作的音舞詩畫《木卡姆印象》又開演了,,幾乎場場滿座,。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又聽到了那迷人的獨特旋律:
“我給大家講述木卡姆的良言,
它用音符歌唱愛情,,
把人們的激情點燃,。
它是勤勞智慧的結晶,
古老與青春,、憂傷與快樂的
音樂詩篇……”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