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文化研究丨昆侖何以偉大
2024-10-31 10:44:14 來源: 天山網(wǎng)-新疆日報原創(chuàng)
編者的話
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在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賡續(xù)中華文脈,。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把歷經(jīng)滄桑留下的中華文明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fā)展好,?!?/span>
昆侖,,這座被譽為“萬山之祖”的壯麗山脈,,具有突出的中華文化特征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在中華文化中占據(jù)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挖掘,、保護、研究,、弘揚昆侖文化,,對增強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展文化潤疆有著重要意義,。理論學習版特開設(shè)“昆侖文化研究”專欄,以饗讀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馮時
昆侖何以偉大,昆侖山何以神圣,,這個問題直接關(guān)系到對昆侖文化本質(zhì)的認識,。因此,何謂“昆侖”其實已成為關(guān)乎昆侖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根本問題,。
中國傳統(tǒng)格物致知的認識論表明,,人類知識體系的形成乃是先民通過對自然世界的觀察分析獲得的,而并不是出于他們頭腦中的虛造玄想,,這意味著中華文明本是追求真理的文明,,而昆侖文化正是這一文明的突出體現(xiàn)。
從十日到一日
中國文化的核心追求,,一言以蔽之,,就是《易傳》所講的“天地之大德曰生”。什么才能決定萬物的生養(yǎng)呢,?當然是太陽,。因此對太陽的觀測便理所當然地成為先民最重要的觀象工作。
天上的太陽難道只有一個嗎,?今天人們看到的太陽和昨天升起的太陽是同一個天體嗎,?這個問題在今天看來簡直不值一談,因為已沒有人再對天上只能一個太陽的事實抱有疑慮,,然而從原始思維的角度講,,天上只有一個太陽的認識卻絕不可能是先民與生俱來的。盡管太陽的形象并沒有什么差別,但每天太陽出升的位置和時間都不相同,,因此沒有理由認為天上的太陽只有一個,,最初在古人看來,每天升起的都應(yīng)是一輪新的太陽,,所以太陽的數(shù)量其實是一天一個,。
中國上古的十日神話即是對這一認知結(jié)果的反映?!渡胶=?jīng)》記載帝俊之妻羲和生十日,,而十日由金烏載負運行??脊刨Y料也提供了有關(guān)這一認識的明確證據(jù),。事實上,十日觀念并不是說太陽只有十個,,“十”作為進位單位,,實際強調(diào)的是太陽的數(shù)量遇十而進,因此天上的太陽是無窮無盡的,。
其后隨著觀象的進步,,人們通過對偕日升和偕日沒的觀測發(fā)現(xiàn),太陽其實是沿著同一條軌道在運行,,最終人們認識到天上只有一個太陽的事實,。于是古人借后羿射日神話完成了這種從無數(shù)太陽到一個太陽的認識轉(zhuǎn)變,這是昆侖文化的觀象基礎(chǔ),。
昆侖名義與昆侖三天
“昆侖”之名具有典型的己身文明特征,,其用字固定,非如譯名變化不定,。譯名之如“和田”,,或作“忽炭”,或作“和闐”,;又如“印度”,或作“身毒”,,或作“天竺”,。皆重音而輕字,變化隨意,。與此不同,,“昆侖”的用字則重在據(jù)固有之字形表義,即使增以“山”字而作“崐崘”或“崑崙”,,仍以“昆侖”為本讀,,反映了漢字文化的突出特點。
“昆”字本義為同,,其從“日”從“比”會意,,所謂日日比之為同,,意即每天出升的太陽相同。帝俊以其所生十日為兄弟,,是為昆弟,,猶分至四神為昆弟,已為“昆”義的引申,。而“侖”字本義為倫次,,其從“亼”從“冊”會意,即以竹簡成冊必倫次而思為義,?!袄ァ绷x為同顯然來自于古人對于今日之太陽與昨日太陽相同的認識,而“侖”訓倫次,,其表達的意義則是同一個太陽沿同一條軌道日日倫次而行的思想,,顯然,同一個太陽日日倫次而行,,這一現(xiàn)象的概括表述就是“昆侖”,。這是昆侖文化的思想基礎(chǔ)。
同一個太陽在天上倫次而行,,其日行軌跡必然規(guī)劃出無數(shù)的同心圓,,如取一年十二個中氣的太陽周日視運行軌跡,便是《七衡六間圖》所呈現(xiàn)的形像,。如取標準時間體系中最重要的四個時點——二分二至的太陽周日視運行軌跡,,便會形成三個同心圓。古人就三個同心圓的形狀而謂之“三圓”,,又就天圓之宇宙觀而謂之“三天”,,或就同一個太陽倫次而行的特點而謂之“昆侖”。這是昆侖文化的形象特征,。
古以祭天圜丘設(shè)計為三圓三成之丘,,是為昆侖思想的明確體現(xiàn),《爾雅》和《山海經(jīng)》謂之“昆侖丘”或“昆侖虛”,。目前所知最早的昆侖丘為見于遼寧建平牛河梁遺址,,屬于距今5500年前的紅山文化圜丘,最晚則為北京天壇的明清兩代圜丘,,形制相同,,古今一脈。這是昆侖文化的歷史物證,。
昆侖溯源與文明誕生
決定時間的工作可以通過兩種方法完成,,即“天效以景”和“地效以響”。“地效以響”是以律管候氣,,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距今9000年的骨律,,證明律管吹灰的計時方法于其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然而候氣定時??蛇M退于前后五日之間,,無法實現(xiàn)精確的時間計量,如果先賢需要把時間定得盡量準確,,就不得不求助于對日影的觀測,,這就是“天效以景”。
立表揆度日影以解決時間問題不可能在短期內(nèi)完成,,必須進行長周期觀測數(shù)據(jù)的比較,,如果天上的太陽不止一個,那么不同太陽的影長數(shù)據(jù)顯然不具備相互比較的意義,,這意味著立表測影的工作必須首先解決一個太陽的問題,。換句話說,先民只有完成了對一個太陽的認識,,立表測影的計時制度才可能建立起來,,這種新的知識體系顯然標志著昆侖文化的形成。
目前所見最早的碑表遺物出土于湖北秭歸東門頭,,時代為距今約8000年,,此就測影工具而見昆侖。立表測影首先完成的就是對空間的規(guī)劃,,安徽蚌埠雙墩遺址,、湖北秭歸柳林溪遺址、陜西西安半坡諸新石器時代遺址普遍出現(xiàn)成熟的日廷和九宮圖,,時代約為距今7300—7000年,,此就空間規(guī)劃而見昆侖。日行昆侖,,形作三圓,,以象天圓。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的墓廓即表現(xiàn)三天,,墓中星象又以秋分建戌為首,,時代屬于距今6500年;而牛河梁紅山文化圜丘亦呈三圓,,至明清而歷數(shù)千年不變,,此就三天而見昆侖,。據(jù)此可明,,先賢對一個太陽的認識至少在8000年前就已完成,這體現(xiàn)了昆侖文化的形成年代。
毫無疑問,,對一個太陽認識的完成使先賢可以放心地通過立表測影進行精確的時間計量,,從而拋棄早期律管候氣的樸素方法。計時方法的精確化必將促使時間精確化,,并通過觀象授時逐漸形成至信如時的文德思想,,建立知識與道德體系,最終成就人類文明,,這意味著昆侖文化的形成實際標志著中華文明的誕生,。
昆侖升仙
傳統(tǒng)居中而治的政治觀成就了中國文化綿延不衰的發(fā)展形式,使中華文明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傳承8000年沒有中斷的文明,。人王之所以需要居于天地之中,,那是由于授予其權(quán)力的至上神上帝居住在天的中央——北極,所以配帝在下的人王就必須居于地之中央,,如此才可能實現(xiàn)人王與上帝最直接的聯(lián)系,,從而體現(xiàn)王權(quán)在政治與宗教上的合法性。事實上,,先賢測量地中的工作至少在公元前六千紀早就完成了,。
人王居于天地之中,壟斷觀象授時,,終獲天命,,故必享有祭天的特權(quán)。而祭天必在圜丘,,知昆侖圜丘自在天地之中,。上帝在天之中,故昆侖直居帝下,,必在地之中,。《山海經(jīng)》以昆侖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是因原始天極觀以為天傾西北的緣故,,實際仍是對昆侖虛位在帝下的天地之中的表達。人王觀象而享有天命王權(quán),,故其靈魂必升天伴帝,,而升天的起點只能是作為祭天之所的圜丘。先賢奉行所祭必象其類的理念,,這使祭天之圜丘必須呈現(xiàn)三天的形制,,如此才可能與至上神通德類情,這便是昆侖丘以三圓三成為制的由來,,故昆侖丘實際就是祭天之圜丘,。
基于昆侖文化所建立的原始宗教觀認為,,昆侖虛中有增城九重,其基點便是以五城十二樓所規(guī)劃的五位日廷,,日廷之四隅分別有四水,,即河水、赤水,、弱水,、洋水,其作用在于和百藥而保神仙不死,。而升仙的過程則體現(xiàn)在自五城十二樓向上倍之,,是為閬風,登之不死,。又上倍之,,是為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更上倍之,是為天帝所居之上天,,登之乃神,。這種昆侖升仙思想和宗教觀念,不僅在《山海經(jīng)》《淮南子》等文獻中有著詳細記載,,而且先秦的考古材料也提供了堅實的佐證,,構(gòu)成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與宗教的核心內(nèi)涵。
綜上所述,,可知昆侖文化的本質(zhì)問題其實就體現(xiàn)著先賢對從無數(shù)太陽到一個太陽的認識,,這無疑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次巨大飛躍,它直接影響著傳統(tǒng)時空知識的建構(gòu),,從而為知識體系,、宗教思想、禮儀制度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chǔ),,并最終導(dǎo)致了人類文明的誕生,。換句話說,沒有先賢對一個太陽的認識,,就不可能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思想與制度,也就不可能建立以文德為核心價值的中華文明,。因此對于一個太陽的認識,,其文明史意義是怎么評價都不過分的,昆侖之偉大正在于此,。